清人劉寶楠在匯集各家之言的基礎上,對《論語》中的“道”做出如下概括:“‘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②劉氏概括的這兩層意思基本涵蓋了《論語》中絕大多數(shù)“道”的含義,本章“中道而廢...[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人劉寶楠在匯集各家之言的基礎上,對《論語》中的“道”做出如下概括:“‘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②劉氏概括的這兩層意思基本涵蓋了《論語》中絕大多數(shù)“道”的含義,本章“中道而廢...[繼續(xù)閱讀]
在《論語》中,“道”主要是一個政治概念,即為政之道,具體是指當政者實行統(tǒng)治的策略和方法或從政者圍繞治國理政問題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學說思想。本章中的“道”就是為政之道?!墩撜Z·泰伯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繼續(xù)閱讀]
本章是衛(wèi)國公族大夫公孫朝和孔門弟子子貢之間的對話,對話內(nèi)容是關于孔子所學問題,時間應該在孔子居衛(wèi)期間,即魯定公十三年至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7—前492年)。此時孔子在政治上剛剛遭受重大挫折,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出仕機會,因...[繼續(xù)閱讀]
本章共有四句言論,分別闡述了四個問題:一是守道;二是避禍;三是現(xiàn)隱;四是知恥。關于現(xiàn)隱和知恥問題已在《用行舍藏》中另作評析,這里重點評析守道和避禍問題。“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兩句言論的核心是“善道”,“善”是意...[繼續(xù)閱讀]
本章主要論述的是“為政”問題,相關內(nèi)容已在《政(令)》中另作評析,這里重點評析“德”。“為政以德”的“德”當然是當政者的政德,即先王之德或君子之德??鬃诱J為,“德”是當政者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素質(zhì),對于治國安民、興...[繼續(xù)閱讀]
本章言論似有所指,但是具體所指則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孔子是對某些人或事進行批判。從邏輯關系來看,“德”涵蓋了“言”,“言”則未必能體現(xiàn)“德”。本章中的“言”并非尋常人的尋常言論,而是歷代圣賢的立世之言,也就是...[繼續(xù)閱讀]